GothamIsland.com - 高森島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780|回复: 14

[感情] [轉]秦淮煙花——陳圓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23 16:32: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李陵心事久風塵﹐三十年來詎臥薪﹖        
複楚未能先覆楚﹐帝秦未能又亡秦。        
丹心早為紅顏改﹐青史難留白發人。        
永夜角聲應不寐﹐那堪思子又思親。


這首詩是吳三桂叛清舉事時﹐手下一名將領拒絕與他合作而作的一首詩﹐詩中“丹心早為紅顏改”﹐即指的是陳圓圓。

陳圓圓在秦淮八艷中﹐淪為與貂嬋﹑西施一樣。在歷史關鍵時刻在重大事件中扮演了一個“禍水”的角色﹐她不僅讓吳三桂沖天一怒引清兵入關﹐把若大的大漢江山送給了滿清﹐使吳山桂死后背上一個大漢奸的罪名﹐她也讓號稱有百萬大軍的李自成遭到了徹底的失敗。一個歌妓﹐在歷史風云巨變的時候﹐給歷史英雄們開了個天大的玩笑。

陳圓圓原名陳沅﹐蘇州人﹐天生麗質﹐經過精心教育﹐“色藝擅一時”﹐既有天生的好嗓子﹐又工于聲律﹐書棋琴畫都很嫻熟﹐是個蜚聲江南的絕代佳人。當時明朝內憂外患﹐崇禎帝心情郁郁不歡﹐田妃為討他歡心﹐讓自己的父親田弘遇到江南尋選美女為崇禎稍解苦悶。這田弘遇到江南花了20萬兩銀子接走陳圓圓﹐沒想到崇禎帝成天憂慮不好女色﹐陳圓圓進宮后又很快被退回田府。在田府﹐生活憂裕﹐陳圓圓在錦衣下食的環境中﹐日日歌舞宴飲﹐技藝更加精進﹐聲名響徹就城富豪權貴之家。

吳三桂回京時﹐田國丈想深結這個實力派作為以后的依靠﹐讓陳圓圓招待這個武夫。吳三桂一見陳圓圓﹐疑為天仙﹐又驚嘆她的才藝﹐于是向田弘遇索取陳圓圓。田一則無奈﹐二則想靠吳三桂保護自己身家性命于亂世﹐便將陳圓圓送給吳三桂。

吳三桂喜得陳圓圓﹐無奈前方軍情緊急﹐他只好將陳圓圓安置京城﹐自己返回山海關。就在期間﹐李自成軍攻入了北京﹐崇禎帝吊死煤山。

李自成軍進京后忙于追回贓款﹐占地盤﹐准備建立新王朝。而劉宗敏則將吳三桂的父親抓來拷打﹐抄了吳家﹐掠走陳圓圓。

[ 本帖最后由 dancer 于 2007-10-23 16:3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3:54 | 显示全部楼层
吳三桂投清敗李自成后﹐在追擊途中找到陳圓圓﹐從此再不敢疏忽了。后來吳三桂的勢力越來越大﹐坐鎮云南后﹐即在昆明大興土木于翠湖﹑蓮花池等處﹐與陳圓圓共賞風花雪月。

陳圓圓受到民間廣泛同情﹐認為她的遭遇都不是自己的意愿所致﹐特別是后來吳三桂又尋了“四方觀音”“八面觀音”等美女納入府中后﹐陳圓圓退而念佛養心﹐更不與吳三桂一心了﹐所以在吳三桂起兵反清后﹐她清醒地看到其定不能成事﹐更心灰意懶﹐住進了佛庵。等清軍敗吳三桂軍攻入昆明時﹐陳圓圓自沉蓮花池﹐一代佳麗“香消玉殞”了。

歷史的偶然性有時好象是必然性的。如果當時田弘遇沒有因李自成的起兵想到為崇禎皇帝消消憂慮特地到江南來選美﹐陳圓圓也許就不會進入歷史變遷的角色中去﹔或者如果田弘遇把陳圓圓獻給崇禎皇帝﹐崇禎皇帝也象一般的皇帝在聲色犬馬中尋求慰藉把陳圓圓留在身邊﹐陳圓圓也許只作為一般的妃子也同樣進入不了歷史的角色。而陳圓圓構成歷史的偶然卻遠非這些。有時歷史就是這么荒唐和滑稽﹐看上去不該發生的事情確確都發生了﹐而且還就這么演義下去﹐

田弘遇把陳圓圓敬獻崇禎皇帝時﹐崇禎皇帝為國事憂心忡忡﹐根本無暇顧及美色﹐田弘遇也就很自然地把陳圓圓留在了身邊。田弘遇有了陳圓圓﹐每夜笙歌達旦﹐縱情肆樂﹐一時陳圓圓美名傳遍了京城。后來吳三桂到田弘遇家作客﹐遇見陳圓圓﹐兩人一見傾情。正好這天京城兵事緊急﹐吳三桂借機跟田弘遇把陳圓圓要來了﹐后來吳三桂去鎮守山海關﹐本來他想把陳圓圓一同帶去﹐卻被他父親勸住不讓帶走﹐陳圓圓就這樣留在京城吳三桂父親吳襄家里。

如果陳圓圓被吳三桂帶到三海關去﹐也同樣不會有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后來的事﹐李自成也就不會因著陳圓圓連同整個農民起義軍被吳山桂剿滅干淨﹐大明江山落在誰有手里也許還是個未知數。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昆明逼死坡的由來

說起來﹐吳三桂為陳圓圓而叛明﹐為權欲又叛清﹐他在昆明做的最令人痛恨的事是殺死永歷帝。

永歷帝是明朝的桂王﹐為南明推為永歷皇帝領南明殘余力量抗清﹐但終于不敵清軍而節節敗退至昆明。永歷帝無力解決殘明勢力與李定國等大西軍的矛盾﹐更無力消除大西軍內部的爭斗﹐難敵吳三桂尾隨而來的數十萬大軍﹐向西逃至緬甸境內。吳三桂陳兵緬甸邊境﹐威逼緬王交出永歷帝﹐帶回昆明。

永歷帝父子被押回昆明后﹐關在篦子坡頭金禪寺內﹐到公元1662年〔康熙元年〕4月﹐吳三桂為斷絕后患﹐斷絕尚有兵力的李定國以永歷帝為號召來反清﹐與他對抗﹐在金禪寺里擅自用弓弦勒死永歷父子。

云南三迤人民同情永歷帝的遭遇﹐鄙夷憤恨吳三桂的為人﹐改篦子坡為逼死坡﹐一則不忍說永歷帝被勒死﹐一則說吳三桂對“故主”的行徑。逼死坡后又被清政府改為升平坡﹐以回避歷史。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6:08 | 显示全部楼层
專家考證一代名姬墓地仍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 /   

專家簡介: 黃透松

    1934年生,貴州省文獻研究理事和思州學研究會會長。主編《岑鞏縣志》等5部志書。“思州通”和“陳圓圓研究家”。
    一代佳人陳圓圓死後,世傳雲南、上海、蘇州都有其墓冢,但惟雲南昆明找到其衣冠冢外,其余均缺乏真憑實據。而今,位于貴州省岑鞏縣水尾鎮馬家寨,曾經隱藏了300余年的明末名姬陳圓圓的墓葬經專家學者近些年大量調查,神秘面紗已基本揭開。本報特約記者今年5月和9月兩赴馬家寨,首次對外披露發現一代佳人墓地的歷史真相。





陳圓圓墓


    擔心株連九族,吳三桂後人隱居貴州數百年,至今仍然諱談“陳老太婆”陳圓圓。

    《岑鞏縣志·文物名勝篇》第834~835頁載:“陳圓圓墓(考)。明末清初名妓陳圓圓葬于思州城東北38公裏,今水尾鎮馬家寨獅子山上,鰲山寺南端。”另外還有:“……據考,陳圓圓墓碑上沒有直書其名,係對外保密而隱諱……馬家寨名為馬家,實際居住者全部姓吳,歷來自稱吳三桂後代,如今吳氏已有後裔1000多口。為保護陳圓圓墓,雍正年間立碑之後未進行重修。……據吳氏相傳,陳圓圓晚年住天安寺(又名平西庵)……留有皇傘、禦字簿、大刀、金銀等物。同時,馬家寨還有《七顆針的壽鞋》、《吳啟華藏身達木洞》、《襄子家屋場》和《馬寶護送陳圓圓》等傳說故事。”

    既然墓碑上沒有“直書其名,係對外保密而隱諱”。那麼,陳圓圓的墓地當初是怎麼發現的呢?又怎麼論證出來的呢?

    在貴州省岑鞏縣馬家寨,有一個地方叫襄子家屋場,歷史資料記載,該地名的來歷是以吳三桂父親吳襄的名字取得。除此之外,外人並不知道陳圓圓的墓地也隱藏在當地。

    近日記者採訪了發現陳圓圓墓的當地古文獻學專家、思州(岑鞏古稱)學學者黃透松。他介紹,1983年,貴州省文化局轉發國家文物局關于編寫《中國歷代名人名勝錄》的通知,要求搜集名人軼聞逸事,文件中點到與思州有牽連的吳三桂、張三豐、田佑恭和李白等人。當時任宣傳部副部長的黃透松第一次正式去馬家寨調查,希望找到傳說中陳圓圓的墓地。

    遺憾的是,當地眾多的吳三桂後人一致反對公開這段歷史,幾經周折,也不願意透露他們稱之為“陳老太婆”的陳圓圓埋葬在哪裏。

    其後人的理由是,“老祖宗吳三桂兵敗後,想留下吳家之根。後世子孫為免遭誅滅九族,逃難隱藏,才世代隱居此處。族人不願‘出賣祖宗’。”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6:38 | 显示全部楼层
陳圓圓墓暗藏鄉間,神秘對聯透露王妃身份。陳圓圓後人創“聶”字。

    黃透松等調查者在尋訪的過程中,在馬家寨一名吳三桂後人的一處墓碑上,無意中發現了一副奇怪的對聯:“阭姓于斯上承一代統緒,藏身在此下衍百年箕裘”,其中“阭”字不知到底是“阮”還是“院”字,怎麼讀都不通,不知道隱含著什麼意思。

    也許是黃透松等人的誠懇打動了吳家後人,經過反復做工作,吳三桂的一個直係後人吳永松老人才解除了思想顧慮,告訴他們:“阭”字是“隱”字的簡化,是吳家文人自己造的,字典上沒這個字。表示後世隱藏此處。

    終于,在打消了顧慮的吳家後人幫助下,調查者得以在寨右邊的山凸上找到了根本不起眼的“陳老太婆”陳圓圓的墳墓。

    那是清雍正六年(1728年)立的一塊很不顯眼的小小石碑,碑腳已被泥土掩埋,上面有一塊沒有山字形的碑帽,左邊有一塊石夾柱,右邊的那塊石柱已經不知去向,只好用石頭壘砌撐起。

    碑上陰鏤“故先妣吳門聶氏之墓位席。孝男:吳啟華。媳:涂氏。孝孫男:仕龍、仕傑。楊氏。曾孫:大經、大純……皇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整塊碑文都是繁體字,只有一個簡化的“聶”字。

    吳永松老人解釋說:“故先妣”沒用“清”字,表明她是明末的一位王妃。“妣”代表女性。“吳門”二字暗指老太婆是蘇州人,蘇州古稱吳門,對外也可解釋為吳家。“聶”用的是雍正年間還沒有的簡化字,是吳家為隱蔽造的。陳圓圓本姓邢,後跟養母姓陳。邢有右耳,陳有左耳,“雙耳”代表邢和陳,一字雙意。“雙”字的繁體上邊兩個“佳”字,佳佳為好,花好月圓,暗喻“圓圓”。“位席”顯示她地位的崇高,以女性而位居宗祠。十一個字連起來正好就是“明蘇州氏陳圓圓王妃之墓”。

    眾多證據證實陳圓圓墓。為紀念護送陳圓圓的大將馬寶,將居住地取名馬家寨。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寶墓地





    尋訪到陳圓圓墓葬之後,眾說紛紜。但專家經過研考堅持覺得馬家寨之說充分。因為吳氏擔心誅滅九族,至今未能留有文物,但這是應該理解的。

    專家的解釋是:
第一,吳氏秘傳對雍正六年石碑文的解釋有一定的道理。

    第二,馬家寨後裔現已有1000多人口,還在解放前吳氏就已在社會上講明自己是吳三桂的後代。而在解放前,社會上乃至民國時期的教科書都講吳三桂是賣國賊。處于受人鄙視的社會壓力下,有人竟敢公開說是吳三桂的子孫,必然是出于一種親情;如果不是吳三桂的子孫,又何必去背黑鍋?而且今岩下楊氏原來是追查吳三桂後裔的,只是未能查明上報朝廷,至今吳、楊兩姓還有仇恨,互不往來。

    第三,據長房十一世秘傳人吳永鵬講,陳圓圓和吳啟華是吳三桂的愛將馬寶秘密從衡陽保衛護送,沿沅水、龍鰲河而到達達木洞(馬家寨背後山中、鰲山寺山麓)隱居一段時間,以鰲山寺為基地,康熙二十四年才搬到馬家寨一帶蘆葦地。為感謝和紀念馬寶大恩大德才取名馬家寨,讓子孫後代永不忘記。其實全寨姓吳,沒有一個姓馬。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38:56 | 显示全部楼层
馬寶墓的對聯“重壘土瑩人祖即己祖,復修石臺若翁如吾翁”便說明了問題。這裏講的來源說法,與一些史載陳圓圓的晚年軼事不合,但與印鸞章編著的《清鑒》十分吻合。

    《清鑒》載:“先是三桂婿胡國柱。見清兵壓境。國勢日逼。密謀降清。馬寶阻之。不聽。馳告三桂。值中秋節。三桂方擁歌姬。與所嬖陳圓圓。臨軒玩月。聞變大呼曰:吾事去矣。即氣噎仆地遽絕不復生。三桂既死。馬寶等既與諸將。迎三桂孫世番于雲南。至衡州。立之。改元洪化。始發喪。擁柩歸雲南。”

    馬家寨地處偏僻,其後裔未必能見到此種書籍,可秘傳人介紹陳老太婆從衡州秘進思州的背景、路線如此吻合,也說明了陳圓圓魂歸思州的真實性。

    第四,吳氏秘傳講的一些事與當地民俗有異。秘傳稱家史為“禦字簿”,而當地民間稱為“家譜”、“族譜”、“宗譜”、“堂記”等,大不相同。還秘傳有“皇傘”,交給吳××家世代保管,後因家貧拿來當被子蓋而毀,見者不少。又金杯銀筷被吳××家拿到野牛山親朋家收藏而失,被偷賣了。兩把大刀,一把96公斤,一把80公斤,刀把有繡球,1958年當廢鐵賣了,知此事的人不少。而且馬家寨吳氏男人個子高大,同吳三桂身體魁梧類似。有人說是基因所致。



    背景故事

    吳三桂與陳圓圓

    陳圓圓是明末清初傳奇式人物。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率山海關守軍投靠清軍,幫助了清王朝的建立。

    吳三桂的“紅顏”即為愛妾陳圓圓,因為她被李自成(或說劉宗敏)掠走之後,吳三桂一怒之下引清兵入關,中國的歷史由此改變。陳圓圓成為改朝換代的關鍵人物。



(粟周熊)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6:5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陳圓圓(1624年-1681年),字畹芬,原姓邢名沅。中國常州武進(今江蘇境內)人。本姑蘇名妓,後為明末山海關名將吳三桂妾。


生平
陳圓圓母親早亡,從姨父姓陳。圓圓能歌善舞,色藝冠時,時稱「江南八艷」之一。崇禎時外戚周奎欲給皇帝尋求美女,以解上憂,遂派遺田貴妃的父親田戚畹下江南選美。後來田畹將名妓陳圓圓、楊宛、顧秦等獻給崇禎皇帝。其時戰亂頻仍,崇禎無心逸樂。陳圓圓又回到田府,田戚畹佔為私有。一日吳三桂在田府遇見陳圓圓,一見傾心,後吳三桂納圓圓為妾。李自成攻破北京,手下劉宗敏擄走陳圓圓,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在一片石攻破李自成,陳圓圓復歸吳三桂。後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以女道士卒於雲南。也有考證當時陳圓圓已經離開北京。


佚聞
《鹿樵紀聞》記載劉宗敏強佔吳三桂愛妾陳圓圓,憤怒的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末清初詩人吳偉業《圓圓曲》寫道「痛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但小說家姚雪垠在《論<圓圓曲>》(《文學遺產》季刊198O年第一期)一文,認定陳圓圓當時已不在北京,早就到了寧遠(興城,在錦州南邊),不久病死。

明末著名的四公子之一冒辟疆(冒襄)和陳圓圓互相恩愛,得知她被田弘遇強搶而去後,就派了數十個家丁偽裝成強盜,把陳圓圓奪回來,但是田弘遇財大勢大,最終冒辟疆敵不過官府的追討,被迫將陳圓圓忍淚送還...自此之後,陳圓圓到了北京,沒想到崇禎帝不好女色,陳圓圓進宮後很快被退回田府。

吳三桂是明末寧運總兵,手握一支10萬人的精銳部隊,在山海關防禦清軍入侵。當吳三桂回京時,田弘遇想結交這個實力派作為依靠,就讓陳圓圓招待這個武夫。

吳三桂一見陳圓圓,疑為天仙,又驚嘆她的才藝,於是向田弘遇索討陳圓圓。並承諾如得圓圓,保公家先於保國!

田弘遇一則無奈,二則想靠吳三桂保護自己身家性命於亂世,便將陳圓圓送給吳三桂。

吳三桂喜得陳圓圓,無奈前方軍情緊急,他只好將陳圓圓安置在京城,自己返回山海關。後來,李自成攻下北京,陳圓圓被奪而去。當時身在山海關的吳三桂,一聽到陳圓圓被佔,立即痛哭三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立誓與李自成不共戴天!

於是吳三桂投降清朝,引清軍入關,大敗李自成!他在追擊途中找到陳圓圓,陳圓圓復歸於吳三桂之手。後來清朝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坐鎮雲貴。

陳圓圓的遭遇都不出於她自己的意願,善良的她每次念及三桂為了自己鑄成大錯,使中國淪入異族的統治,總是雙淚不住,萬念俱灰;她在王府中靜室參禪,而吳三桂則尋了四方觀音、八面觀音等美女納入王府,陳圓圓唸佛養心,並不將這些事放在心上。過了一些時日,陳圓圓前往商山寺削髮為尼,改名寂靜,字玉庵。(另一種版本是做女道士...)

康熙年間,由於朝廷要削藩王的職位,吳三桂聯絡了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福建的靖南王耿靖忠,準備起兵反清。(史稱三藩之亂)

那時,陳圓圓力勸吳三桂不可舉兵,但吳三桂堅決不聽,不肯採納她的意見。後來果然兵敗身死...清軍攻入雲南時,陳圓圓在商山寺投蓮花池自盡!(另一種自殺版本是,當吳三桂兵出昆明之際,陳圓圓立刻自沉蓮花池了斷一生...)

絕代佳人,香魂隨風而散...據聞,陳圓圓投水死後,蓮花池中開出了極為罕見的並蒂蓮...

近年來又多了一種說法,在貴州省岑鞏縣(古稱思州)有一塊清雍正六年歲次戊申仲冬月吉日立的墓碑,立碑人署名吳啟華(陳圓圓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4: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千年名妓的情色艷史——陳圓圓 (1)

中安網
--------------------------------------------------------------------------------

   陳圓圓:常州武進(今屬江蘇)人,本姓邢,名沅,字畹芬。為蘇州名妓,善歌舞。初為田畹歌妓,後吳三桂納為妾。三桂出鎮山海關,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曾被俘。三桂降清,清軍攻陷北京,仍歸三桂,從至雲南。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民間傳說稱吳三桂降清是為了她。

  有沒有一首歌能曲盡陳圓圓的心事?那一定不會是吳梅村的《圓圓曲》:『慟哭六軍俱縞素,衝冠一怒為紅顏。』
盡管這個文人想同情陳圓圓,但畢竟男人的視角,看什麼都籠著一層家國恨的霧氣,看什麼都是一個時代的宏大敘事。而女人是不會那麼想的。她只為了自己的心。

  許多人見識陳圓圓的美貌是在金庸的小說裡。在《碧血劍》中,陳圓圓一出場,『每個人和她眼波一觸,都如全身浸在暖洋洋的溫水中一般,說不出的舒服受用』,李自成手下大將劉宗敏,『目不轉睛地瞪視著陳圓圓,咕嚕一聲,吞下了一大口饞涎』,一伙小將爬的爬,抱的抱,丑態百出。圓圓的美態已如滔滔江水汩汩奔流而出。

  陳圓圓,本名陳沅,是蘇州的一名青樓女子,因色藝雙絕而芳名遠播。她曾嫁過一次人,傳說中還曾與大纔子冒闢疆相愛。但她的精彩人生之後纔開始。陳圓圓本被國舅田弘花了20萬兩銀子購買欲獻於崇禎,但志大纔疏、出名勤奮的崇禎不願沾上這個尤物,把陳圓圓退貨到田家。後來,在歌舞宴席上,吳三桂被陳圓圓迷得神魂顛倒,答應『大難來時先保護田家』,終於抱得美人歸。

  如果把被送來賣去的陳圓圓簡單看成是受害者,顯然是幼稚的。作為一位名妓,陳圓圓對自己的命運是有相當大的決定權的,看看『秦淮八艷』都各與名重一時的纔子交往甚至相愛就可以看出來,老鴇在這個時候也只能陪著笑。《海上花》告訴我們,那時的名妓愛誰就誰,發發脾氣耍耍小性子,志不同道不合琴棋書畫不入品流的靠邊站。她們的每一分錢都是自己掙的,早早就在盤算著擇木而棲了,底氣比大家閨秀還要足。以色事人,既讓她們有了對男人更多的可能選擇,也讓她們對婚姻和歸宿更加脆弱更加偏執。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國千年名妓的情色艷史——陳圓圓 (2)

中安網
--------------------------------------------------------------------------------


  陳圓圓遇到吳三桂的時候,她想,總算逮住一個英雄了。好歹,吳三桂自許為儒將,器宇不凡吧。沒想到戰事一急,吳三桂撒丫子就跑,只能把圓圓留在京城府中。李自成的軍隊打進了北京,陳圓圓被李之部下劉宗敏所掠。本來,在大明滅亡以後,吳三桂鎮守的山海關已是孤城一座,外面是清兵,裡面是農民軍,吳不是降番就是降賊,總要投降一方。吳三桂本已答應投降李自成的,但一聽說圓圓已被劉宗敏佔有了,氣得掉頭就打,投降了清軍,打開山海關迎多爾袞領兵入關,大敗李自成,成了明清交替時的關鍵人物。

  歷史有時就像任人打扮的婢女。陳圓圓固然是吳三桂做決定的原因之一,是清兵入關的無數個小螺絲釘之一,但絕不是惟一。而在野史中,更願意把陳圓圓和李自成配成一對,這樣,這個歌妓就同時和大明皇帝、大順皇帝、平西王這三個死對頭、三代梟雄都有染了。一個女人站在三個男人的三岔口上,而這三個男人,分別代表了一個國家三種不同的命運,她的愛情決定蒼生社稷的命運,聽起來有趣得緊,所以大家寧願記住傳說而忘記信史。金庸在小說《鹿鼎記》裡就是這麼乾的。

  陳圓圓又被搶回到吳三桂身邊。她就像食肆裡的咸魚,被人翻過來攤過去。隨波逐流、人盡可夫,只因為被時代巨浪裹脅著,自己是做不了主的呀。在出家做道姑多年以後,吳三桂兵敗,陳圓圓自沈蓮花池,落了個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有時,不能高估人的主觀能動性,尤其是女人,她們再聰明,也只好成為歷史的一顆棋子。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妓陳圓圓︰美麗尤物導致明亡清興三十年戰爭 (1)

深圳新聞網 /(來源: 新浪讀書) 編輯: 廖玲玲
---------------------------------------------------------------
  
   
陳圓圓(1624—1681),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江蘇武進人。圓圓初為田畹歌妓,後為吳三桂之妾。李自成破京師,擄圓圓,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遂引清軍入關,攻破李自成,圓圓復歸三桂。後吳三桂為滇王,圓圓隨往。晚年為女道士,改名寂靜,字玉庵。


  不得不提的情事

  這位美人的名字,雖然在民間口熟能詳,可在正史上還有待考證。《明史》寫作“沅”,字畹芬。《庭聞錄》則明確記載︰“陳姬,名沅,字圓圓。”據說她本姓邢,只因母親早逝, 幼從養母陳氏,故改姓陳。

  後來大概是家里太窮的緣故,圓圓流落至蘇州,“賣身為妓”。因為有傾城之色,更具天籟之音,所以時人盛贊她“聲甲天下之聲,色甲天下之色”。按鈕《觚剩》的說法,她“每一登場,花明雪艷,獨出冠時,觀者魂斷”。與她曾有一段萍水之緣的冒闢疆,也說她“擅梨園之勝”,並在《影梅庵憶悟》里回憶道︰“其人淡而韻,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鸞之在煙霧”,而听了陳圓圓“咿呀啁哳之調”,簡直要“欲仙欲死”。

  關于冒闢疆和陳圓圓,還有一段不得不提的情事。從某種程度上講,陳圓圓後來被皇親擄去,與他還有些扯不清的關系。當初,陳圓圓對這位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字闢疆)可謂情有獨鐘。初次見面後,就“牽衣訂再晤”,期望冒公子偕她游玩,或看光福梅花,或觀虎丫叢桂,一副情竇初開的嬌痴樣,真是可愛得緊。只是冒闢疆有“省覲”的大事,“不敢遲留”,方才作罷。後冒闢疆再訪陳圓圓,卻听說“已為竇霍豪家掠去,聞之慘然”。本以為“佳人難再得”,誰料卻是一場虛驚。可能是陳圓圓得到好心人通報,所以被搶去的是一個假的陳圓圓。于是在朋友的引薦下,冒襄復見陳圓圓。大概這個時候,陳圓圓已經預感到危險將至,所以第二天一早,便淡妝登舟拜詣冒母,隨後卒然以終身相托︰“余此身脫樊籠,欲擇人事之。終身可托者,無出君右。”冒闢疆大概一時回不過神來,只好尷尬回絕道︰“兩過子,皆路梗中無聊閑步耳。子言突至,余甚訝。”當時冒闢疆正苦惱如何處理老父親的禍事,因不想連累陳圓圓,所以“堅謝”。失望的陳圓圓只好約定等他處理完老父親的事後再細細商定。

  崇禎十五年(1642年)春,處理完家事的冒闢疆再過蘇州,準備踐約謝答陳圓圓。不料十天前,陳圓圓已被皇戚田弘遇的門客強行買去。當然,這一次是真的。雖然陳圓圓身為蘇州城的“超級巨星”,有數量眾多的FANS,曾被搶了回來,可人家是皇親國戚,又是用“大言挾詐”,又是“不惜數千金為賄”,所以陳圓圓終被田弘遇強行“采購”,作為“大禮”送至京城。冒闢疆在《影梅庵憶悟》中對于此事件的回憶是相當坦然的。這本書是他為紀念亡妻董小宛而寫的,所以文中提及陳圓圓,多以“禮”待之,間或夾雜點“你有情,我無意”的公子哥的得意來。便是陳圓圓被皇親擄去,他也只是“悵惘無極”,並且從心理和道義上,他也以為“急嚴親患難,負一女子無憾也”。既然如此,也就沒什麼好說的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妓陳圓圓︰美麗尤物導致明亡清興三十年戰爭 (2)

深圳新聞網 /(來源: 新浪讀書) 編輯: 廖玲玲
---------------------------------------------------------------

田弘遇為什麼要搶她?

  田弘遇如此霸道,全是沾他女兒的光。由于這位田貴妃 “能書,最機警”,很受崇禎的寵愛,身為國舅爺的田弘遇自然身價百倍,官至右都督。據張岱《石匱書後集》的記載,他仰仗女兒得寵,“竊弄威權”,京城里沒有一個人敢得罪他,氣焰非常囂張。

  然而,建立在美色恩寵基礎上的權勢,總是不牢固的。孫承澤的《思陵典禮記》記錄了這樣一件事︰當時的大太監曹化淳從南方掠來不少美女,供崇禎玩樂。崇禎被女色迷住,竟“累月未與(田)妃相見”。看著女兒失寵,田弘遇心里自然也不好受,危機感與日俱增。這位讓他“一步登天”的寶貝閨女是養女,如今寶貝不靈光了,那就不妨換一個。

  因此皇家大盜田弘遇打著皇帝的旗號,趁南海進香的機會,攜帶千人,在沿途所經之地非搶即奪,一是劫財,二是劫色。只要听說有點姿色,不論娼妓還是良婦,或暴力行搶,或高價賄買,定要到手方才罷休。地方官吏懼其勢力,誰也“不敢詰問”。田弘遇這樣做,便是期望尋找另一個可以取悅崇禎的“寶貝”,以此來鞏固自己的權力與地位。陳圓圓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被田弘遇看中的。可令田弘遇郁悶的是,當他興沖沖地把陳圓圓進獻給崇禎時,大明朝已是大廈將傾之際,焦頭爛額的崇禎早已沒有精力和心情顧及美色了,田弘遇如意算盤因此落空。更令田弘遇坐立不安的是,田貴妃也于崇禎十五年(1642年)病逝,這使得田弘遇備受打擊。沮喪之際,田弘遇只好先把陳圓圓領回自己府第,將其收為養女,好好供養,尋找“交易”的良機。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1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妓陳圓圓︰美麗尤物導致明亡清興三十年戰爭 (3)

深圳新聞網 /(來源: 新浪讀書) 編輯: 廖玲玲
---------------------------------------------------------------

動蕩之秋,要保住權力和財富,自然是擁有兵權最重要。此時,他看中了年輕有為、擁有重兵又深受器重的吳三桂,便有心與之交結。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三桂進京見皇上,田弘遇趁機請邀至府上“觀家樂”,以博取其歡心。

  酒宴上,陳圓圓且歌且舞,其舞姿,體態輕盈,飄飄欲飛;其歌聲,音質清麗,恰似夜鶯啼鳴。三桂看得“神移心蕩”,對于傾城之色的圓圓更是贊不絕口。田弘遇一看激起了吳將軍的興致,便不失時機授意陳圓圓親自為其斟酒。酒過三巡,兩人眉來眼去,已經你濃情、我有意了。老謀深算的田弘遇乘機將圓圓慷慨相贈。大喜過望的三桂也不想白要,從崇禎所賞銀兩中拿出千金付給了田弘遇。吳三桂滿意了,陳圓圓也應該不會反對,畢竟托付一位英武的大將軍,遠比一個糟老頭子強得多。而田弘遇在得到“寇至,首先保護君家無恙”的承諾後,也應該滿意了。因為他以陳圓圓為誘餌,終于釣到了一只能夠看守門戶的狼。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妓陳圓圓︰美麗尤物導致明亡清興三十年戰爭 (4)

深圳新聞網 /(來源: 新浪讀書) 編輯: 廖玲玲
---------------------------------------------------------------

吳三桂沖冠一怒真是為她嗎?

  吳三桂背負“重色輕國”的千古罵名,全拜他同時代的詩人吳梅村所賜。吳梅村在《圓圓曲》中寫道︰“慟哭六軍俱縞素,沖冠一怒為紅顏。”另有“不為君親來故國,卻因女子下雄關”的詩句,都是諷刺吳三桂只為紅顏,竟將大好河山送于清廷之手。據李克敬《儒林瑣記》所載,當初吳三桂讀了這幾句,很不舒服,便偷偷派人“貽三千金請改其語”,詩人卻驕傲地拒絕了。

  對于這件事,《明史》的說法是“聞愛姬陳沅被劉宗敏掠去,憤甚”,《清史稿》說“聞其妾陳為自成將劉宗敏掠去,怒”。《庭聞錄》的描述更為生動,說是在將山海關交付給李自成後,在前往北京途中,吳三桂得知父親吳襄被捕、家產被抄,起初反應還不大,可當得知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掠走後,氣得咬牙切齒,恨恨說道︰“大丈夫不能保一女子,何面見人耶!”立馬回過頭來攻打山海關。

  由此看來,說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一點也不為過。

  對此,有人稱其為實錄,並盛贊詩人為“詩史之董狐”。但也有人以為《圓圓曲》是文藝作品,不是史筆。並推想是因為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民憤甚巨,才想尋出一個陳圓圓,用以鄙薄他“為君親報仇”的冠冕堂皇的口號。後來又因為吳三桂成為“貳臣”、“叛賊”,所以二三百年後的史官,無論治《明史》或《清史稿》,也就別有用心地采信傳說,“如是我聞”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10-23 17:13:31 | 显示全部楼层
名妓陳圓圓︰美麗尤物導致明亡清興三十年戰爭 (5)

深圳新聞網 /(來源: 新浪讀書) 編輯: 廖玲玲
---------------------------------------------------------------

 那麼,吳三桂到底為何要引清兵入關?對此,我們不妨從歷史的細節作合理的推斷。這就要從吳三桂復雜的性格說起。

  首先,他“英略獨擅”,是明朝一員有勇有謀的虎將,勤于讀書習武,“終日無惰容”,而且善于治兵,20歲榮升為游擊將軍,27歲時就被任命為寧遠團練總兵。《明史》記載,他所率領的部隊“膽勇倍奮,士氣益鼓”,“凡三戰,松山、杏山皆捷”。特別是他當總兵後,“忠可炙日,每逢大敵,身先士卒,絞殺虜級獨多”。明人看重“求忠臣于孝子之門”,而吳三桂要算忠孝的杰出典範。他曾率數十家騎,冒死殺入數萬清軍的包圍圈中去拯救父親,可謂孝子;後在錦州城下,親舅舅祖大壽來信招降,他用戰斗來回應,可謂忠臣。

  然而,他的性格極其矛盾,轉瞬又會“沖冠一怒”,棄全家生命于不顧。他雖然神勇無比,可在事關明清命運的松山決戰中,一向“敢戰”的他卻突然全身而退。而在京城告急、崇禎下旨命他“勤王”時,從他駐守的寧遠(今天遼寧興城)到山海關僅120公里距離,本應晝夜兼程趕赴,可他“遷延不急行”,整整走了八天。這中間他有沒有別的考慮,那就不得而知了。

  以這樣的速度“勤王”,看來吳三桂並不是很把崇禎的死活放在心上,而是一直在盤衡利害。李自成佔領北京後,隨即“令諸將各發書招三桂”,並在三月底攜帶四萬兩白銀前往山海關,賞賜已經14個月沒有軍餉的吳部,後再次派人“攜帶萬兩白銀和黃金千兩給吳三桂,並發書封侯”,同時令吳三桂父親吳襄寫信招降吳三桂。再三盤算後,吳三桂終于決定“報使于自成,卷甲入朝”。可就在把山海關交付李自成的人馬後,在回京的路上听說自己的女人被劉宗敏掠去,不禁怒發沖冠,憤然引兵反擊“自成所遣守關將”,徹底與李自成決裂。也就是為爭這口氣,他向清朝乞兵。當然,他肯定不會說是為了一個女人,而是以“亡國孤臣”的名義,懇請清朝出兵助他復仇。

  坦率地講,當初吳三桂並非誠意降清,只是想借力復仇罷了。所以多爾袞欲封他為藩王時,他則在回信中對是否“來歸”並沒任何明確表示,只是含糊應對。《諛聞續筆》里也記載吳三桂請求多爾袞“毋傷百姓,毋犯陵寢。訪東宮(明太子)及二王所在,立之南京,黃河為界,通南北好”。後吳三桂起兵反清,在討清檄文中還指責多爾袞“逆天背盟,乘我內虛,雄居燕都,竊我先朝神器”。清廷對此不敢正面回答,這就說明吳三桂當年與清朝的盟約並非子虛烏有。

  然而,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被吳三桂擊敗後,竟殺了吳全家40余口,徹底打破了吳三桂的幻想,也將吳三桂逼上了道義的絕境。在他看來,國仇(明朝的滅亡)家恨(全家被殺)全應歸罪于流寇李自成。于是,他終于棄民族利益于不顧,死心塌地投降了清朝,在征戰殺戮中一泄心中的憤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Gothamisland.com

GMT+8, 2024-6-17 17:33 , Processed in 0.043268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